近年来,在商家的灌输下,有关人体酸碱论的说法引起各方关注。大家认为,大部分疾病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肿瘤等都是因为酸性体质造成的,“酸性”意味着“危险”,“碱性”意味着“健康”。然而医学界认为,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。
“这是一个听起来蛮有说服力,但漏洞百出的论证。”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华人科学家张健说。他为此查阅资料,和美国同行多方讨论,他发现酸性体质论根本站不住脚。最简单的一点,“酸性体质论”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,体液中的pH值最好是偏碱性才是最健康的状态。事实上,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。比如肾脏,其中重要的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,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,反倒是不健康的。
正常状态下,人体体液的pH值应维持在7.35~7.45之间。当你的pH值偏离这个范围变得偏酸性或偏碱性时,你的身体就会通过一些方法自动将其纠正回正常值。例如,增加或减少呼吸。当你呼吸更急促,你就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。这会提高你的pH值,使体液变得更呈碱性和更少的酸性。反过来,放缓你的呼吸会使你释放较少的二氧化碳,这会降低你的pH值,使其更呈酸性和更少碱性。再有,你的肾脏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,来阻止pH值变得太低。相反,如果你的pH值变得太高或太偏碱性,你的身体会用类似的器官来反转降低pH值。
根据“食物酸碱平衡论”,要防止酸性体质,杜绝罹患癌症,就需要多吃碱性食品。那么,碱性食物真能防治癌症吗?首先,还没有人体实验研究支持这个说法。虽然试管研究已经显示某些癌细胞在酸性溶液里生长更快速,而且他们也同时显示了如果这个肿瘤细胞附近区域变得更碱性,某些化疗药物会变得更有效果。但是,这样的结果并非在人体内实验成功。
食用某些食物可能会导致身体的pH值轻微改变,但是仍将维持在7.35到7.45之间。例如有些水果和蔬菜还有奶产品可能会提高尿液的pH值,而肉类和酸梅可能会降低它。不过就算你吃大量的这些食物,你的血液pH值几乎不会变化或者只会变化很短时间。